close

人體的免疫力
  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暨小兒過敏氣喘免疫科專科醫師林聖傑表示,免疫系統是人體內的一種自我辨識系統,對於外來物質(非自體)的侵入會將之消滅及排除,保護身體不被有害物質侵犯,另外它也具有監測功能,會偵測個體本身的細胞功能正不正常、有無突變或是變成癌細胞。免疫系統會將不良的細胞給摧毀,讓身體的運作維持正常。免疫系統依據運作方式及功能上的差異,可分為先天免疫系統和後天免疫系統,這兩種系統分別又可再細分為細胞性與體液性兩個部分去消滅外來物,詳細介紹如下:


1. 先天免疫系統(innate immune responses):
個體原始的防禦機制,屬於非專一性免疫。

細胞性:主要為菌噬細胞如中性細胞、巨噬細胞,可攻擊病原體並將之吞噬。致病源一旦被菌噬細胞給吞下,它便會被包覆在稱為吞噬體的胞內顆粒中,接著會與溶小體融合為噬溶體。病原體會被其中的分解酶,或被之後進行的過氧呼吸所釋出的自由基殺死。其他另包括自然殺手細胞、樹突細胞、肥大細胞、酸性球、鹼性球。
體液性:補體,溶酶體,可協助菌噬細胞吞噬病原體或分解細菌。


2. 後天免疫系統(adaptor immune responses):
屬於專一性免疫,可攻擊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此外,它具有記憶能力,對於人體再次感染的病原體可很快認出並將之撲滅。

細胞性:B細胞(可辨識完整的抗原分子,與免疫球蛋白產生有關)、T細胞(可分泌細胞激素,與病原體消除有關)。


體液性:各種抗體。

  林聖傑醫師說明,先天性免疫系統和後天性免疫系統最大的差別即在於,先天性免疫系統會直接將侵入人體的病原體消滅。後天免疫系統則是在病原體與抗原上具有專一性反應,因此在人體感染過某特定病原體後,之後再次感染時,它便會認得這個病原體並將之消除。林聖傑醫師指出,人體遇到外來病原體入侵時,會引發發炎反應的現象,同時並可能誘發免疫細胞產生細胞激素(例如:干擾素等),以對抗外來物。另外像發燒現象也是讓免疫力活躍起來的一種防衛機制。


均衡飲食 頭好壯壯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營養師柯玉珍表示,免疫力是決定健康的主要關鍵,有好的免疫力才能抵擋病菌及疾病產生,而良好的免疫力除了受遺傳、環境因素影響外,營養素也是具決定性的因素之一。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指出,人體中的免疫系統是一複雜的機制,從飲食部分來說,必須全面性地均衡攝取各種營養素,且嬰幼兒階段,隨著年齡層的差異,攝取營養來源的形式不盡相同,不太可能單靠攝取某種特定的營養素就將免疫力提升。因此,在寶寶成長中的各階段,必須給予合適且足夠的營養,才能讓他健康地長大。以下分別針對各年齡層的寶寶所應當攝取的營養介紹之。


1~6個月
柯玉珍營養師建議,寶寶4~6個月大時,可於母乳或配方奶中加入可強化鈣質與鐵質的米粉或麥粉,調成糊狀餵食。若有家族性過敏疾病的寶寶,可於6個月後再添加麥粉。另外可餵食1~2茶匙自己榨的果汁(需稀釋1倍),如柳丁汁、芭樂汁、蘋果汁等,可選擇多汁、季節性水果。若有家族性過敏疾病的寶寶,應避免柑橘、草莓、番茄等水果。

母乳與免疫力
林聖傑醫師和黃瑽寧醫師皆指出,母乳中富含寶寶所需的抗體,且具有人體免疫系統必須的成份──乳鐵蛋白,可以增強寶寶的免疫力,是寶寶最天然的營養來源。
乳鐵蛋白為一種多功能醣蛋白。人體分泌的眼淚、唾液和母乳等都有它的存在。其中,尤以初乳的含量最高,它可保護人體免於病原體的威脅。


柯玉珍營養師指出,母乳所帶來的6大優點如下:
1.可避免寶寶的呼吸道和腸胃道受到病原的入侵。
2.降低麩質過敏症、發炎性腸病變及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危險。
3.斷奶後,母乳所提供的免疫保護作用仍持續著。在寶寶2歲前可降低腹瀉發生率及住院率;3歲前可降低罹患中耳炎機率;7歲前可降低呼吸道感染率。
4.幫助寶寶免疫系統發展成熟。
5.可藉由調整免疫系統及促進細胞成熟來減少癌症風險。
6.研究指出母乳寶寶可降低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兒童癌症及第一型糖尿病的機率。

添加副食品的時機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全母乳哺育六個月,並提供安全適當的副食品的同時,持續哺乳至兩歲或兩歲以上。柯玉珍營養師表示,無論是母乳或配方奶哺育的寶寶,都需要添加副食品,才能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適應固體食物及訓練咀嚼能力。寶寶添加副食品的時機為出生後4~6個月,可自行坐正及開始長牙時。黃瑽寧醫師指出,寶寶4個月大時,可以讓他慢慢開始接觸各式各樣的食物,食物的量不用多,以多種類為佳,均衡飲食,可讓寶寶罹患過敏的機率大幅降低。

7~12個月
柯玉珍營養師建議,寶寶7~9個月大時,同樣可食用米糊或麥湖,另可以加鈣米烹煮成稀飯。自己榨的果汁或果泥部分,7~9個月大的寶寶可吃1~2湯匙;10~12個月大的寶寶可吃2~4湯匙。以每應攝取的營養素來看,7~9個月大的寶寶應攝取蛋豆魚肉類1~1.5份,10~12個月大的寶寶則為1.5~2份。

1份蛋豆魚肉類=蛋黃泥 2個
1份蛋豆魚肉類=豆腐 1個四方塊或半盒
1份蛋豆魚肉類=豆漿 240CC
1份蛋豆魚肉類=魚泥、肉泥、肝泥1兩

  柯玉珍營養師說明,最好選擇鐵質豐富的食物(例如:肉類、肝臟類),否則不易達到寶寶一日的鐵質需要量。建議菜單為豬肝瘦肉粥、吻仔魚粥等。
豬肝瘦肉粥作法:豬肝或瘦肉洗淨去筋,利用湯匙刮出肝泥或肉泥,再加入半熟稀飯中煮熟(可放薑片調味後再去除)。

◎吻仔魚粥作法:將高麗菜末、紅蘿蔔末、吻仔魚加入半熟稀飯中煮熟即可。


1~6歲


柯玉珍營養師建議1~6歲嬰幼兒一日所需攝取的均衡營養素,分別說明如下:

1. 奶類:攝取量為1.5杯 (1 杯為240C.C.)。烹調食物時可加入奶製品,如馬鈴薯焗起司、起司燉飯、鮮奶蒸蛋、鮮奶布丁、乳酪蛋糕。
◎馬鈴薯焗起司作法:馬鈴薯洗淨、擦乾、包上鋁箔紙,放入烤箱烤至半熟,取出馬鈴薯、劃上十字,加入蕃茄丁、洋蔥丁、起司絲後,再放入烤箱烤熟即可。

2. 蛋豆魚肉類1~2份,建議菜單為:蕃茄牛肉粥、菠菜牛肉粥、香菇瘦肉粥、玉米瘦肉粥。
◎蕃茄牛肉粥作法:將蕃茄丁、洋蔥丁、牛絞肉加入半熟稀飯中煮熟即可。
◎菠菜牛肉粥作法:將菠菜末、牛絞肉加入半熟稀飯中煮熟即可。
◎香菇瘦肉粥作法:香菇泡軟去蒂切碎,將香菇末、絞肉加入半熟稀飯中煮熟即可。
◎玉米瘦肉粥作法:將玉米粒末、紅蘿蔔末、絞肉加入半熟稀飯中煮熟即可。

3. 採用加鈣米烹煮成稀飯或乾飯。

4. 水果類1~2個,1 個等於木瓜 1/2粒 、櫻桃 9 個、西瓜1碗、蘋果小1個,水果也可加入奶製品,如木瓜牛奶、香蕉牛奶、水果優格。
◎香蕉牛奶作法:將香蕉去皮切丁後,連同鮮奶、黑糖放入果汁機中攪拌均勻即可。

◎木瓜牛奶作法:木瓜去皮、去子切丁後,連同鮮奶、黑糖放入果汁機中攪拌均勻即可。
◎水果優格作法:將西瓜、哈密瓜、火龍果等新鮮水果洗淨、去皮、切丁後,加入原味優格即可。


寶寶偏食的原因
  黃瑽寧醫師表示,當發現寶寶不愛吃正餐時,應該先思考幾個問題,食物的質地太硬或是寶寶根本無法咀嚼、曾有不愉快的用餐經驗、強迫餵食等問題。造成寶寶不喜歡的原因很多,柯玉珍營養師舉列9項造成寶寶偏食的因素:

1. 烹調不當:沒有將食材處理成適合寶寶咀嚼的大小。
2. 家長自己偏食:寶寶有樣學樣,造成寶寶對食物的接受性差。
3. 不愉悅的進食經驗:如被燙到、魚刺梗住、口味苦或菜色單調等。
4. 缺乏正確的知識:照顧者選擇自己認為營養的食品,而造成寶寶的偏食。
5. 強迫行為:用強迫方式餵食,反而會增加寶寶的反感。

6. 家長餵食:影響寶寶對吃飯的興趣。
7. 邊看電視邊吃飯:電視會分散寶寶的食慾。若正餐未吃飽時,寶寶會以零食補充。

8. 進食時機不適當:寶寶剛睡醒或遊戲後,消化液分泌不足,會影響寶寶的消化能力。
9. 引人注意:寶寶想引起照顧者的注意。


改善偏食的方法
  黃瑽寧醫師表示,可以將食材換個方式呈現,增加寶寶吃的興趣。以不愛吃青菜寶寶為例,可將青菜打成泥狀,參雜在食物中。食物必須做成寶寶適合咀嚼的大小,另外可從寶寶喜愛的圖案著手,像是把食物做成寶寶會接受的可愛樣式等。

黃瑽寧醫師認為,讓寶寶喜愛用餐的方式有兩大重點,首先是食物是寶寶喜歡的,再來是用餐的氣氛。黃瑽寧醫師叮嚀,千萬不要用威脅的語氣對寶寶說話,例如:「你不吃青菜的話就會長不大」。這樣只會帶來反效果,寶寶反而更抗拒吃青菜。應該用獎勵的方式讓寶寶瞭解,吃下這些食物很棒,稱讚寶寶。


柯玉珍營養師另外說明改善寶寶偏食習慣的10種方法:
1. 訓練寶寶自己進食:餵食時,也準備一隻湯匙給寶寶,讓他練習自己進食。
2. 耐心誘導及訓練:給寶寶吃新味道的食物時,寶寶多半會因不習慣而把食物吐出來,應耐心誘導,讓寶寶適應及接納。
3. 不要威脅或利誘寶寶:採取威脅或糖果、玩具利誘的方式,會造成寶寶不正確的飲食觀念。
4. 勿過度寵愛寶寶:會影響寶寶往後的人格發展。

5. 減少購買零食及飲料:降低家中置放零食及飲料,增加白開水供應及適當水果,以減少零食及飲料誘惑。

6. 適當的點心設計:可用愛玉、水果凍、燒仙草、西米露、紅豆湯、薏仁湯等食材當點心。
7. 嘗試變化不同飲食或烹調方法:可參閱食譜製作或上烹飪教室學習,增加菜色變化,以克服寶寶偏食問題。
8. 用餐時均衡分配食物:將各類食物平均分配於每個成員的盤子中,鼓勵均衡飲食、不浪費食物,且可避免剩菜問題產生。(可依不同年齡層做調整)
9. 三餐定時定量、細嚼慢嚥:對於比較大的幼兒,可讓他養成固定用餐時間習慣,並在良好氣氛中,細嚼慢嚥進食,可幫助消化吸收及防止攝取過量食物。
10. 保持用餐愉快及專心用餐:勿在用餐時責備寶寶,影響進餐情緒。


攝取足夠水份的重要性
  嬰幼兒的體內器官尚未發展成熟,體表面積的比例也較大,容易喪失水份。若加上沒有補充足夠的水分,或是感冒、腹瀉等生病的情況發生時,就容易有脫水的現象。除了以母乳為主要食物來源的寶寶之外,其他時候都要注意寶寶水分的攝取。黃瑽寧醫師表示,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後,要注意除了讓寶寶攝取足夠的營養,也必須喝到足量的水分。

黃瑽寧醫師建議,剛開始讓寶寶喝水時,以漸進方式讓他慢慢嘗試最好(例如,若寶寶不喜歡喝水,可加入一點點有甜味的果汁在水中讓寶寶喝)。若寶寶的尿量足夠,不想喝水,也沒有必要逼迫他喝。

觀察寶寶有沒有攝取足夠的水分可透過以下三種方式:
1. 尚在包尿布的寶寶,一天的小便量有六大包(以上)。
2. 觀察尿液的顏色是否透明或過黃。
3. 觀察大便的軟硬度,若大便太硬就代表攝取的水分不足。

適度運動
林聖傑醫師提醒,適度運動對於提升免疫力來說也是相當重要的,除了可增強體內抵抗病原體的免疫細胞,也可降低體內因環境變化或壓力或產生的荷爾蒙對人體帶來的負面影響,還可促進體內的血液循環、新陳代謝,強化骨骼和呼吸系統,甚至能紓解壓力。

多曬太陽
黃瑽寧醫師指出,近來美國最新的研究顯示,維他命D可減少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並可提升人體的免疫力。如何補充維生素D?黃瑽寧醫師說,多曬太陽是最好且最有效率的方式。雖然部分食物中或營養品富含許多維生素D,不過每日所攝取的量必須足夠,才算有達到人體所需。人在曬太陽時,體內會自然生產出維生素D。建議每個人都應該多接觸到陽光,多曬太陽,沒有必要怕曬傷就一直塗防曬油。另外也要提醒照顧者應多帶寶寶去戶外走走、曬曬太陽,感受大自然的溫暖。


林聖傑醫師叮嚀,病毒多為近距離傳染,因此,帶寶寶出門時,應盡量選擇開放式空間,可降低飛沫等病原體的感染機率。

林聖傑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
經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臨床講師
天主教聖保祿修女會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台北馬偕醫院小兒過敏氣喘免疫科研修醫師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
現任:
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暨小兒過敏氣喘免疫科專科醫師


黃瑽寧
學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
現任: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柯玉珍
學歷:
中山醫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
郭綜合醫院營養師
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新國民醫院營養師
桃園聖保祿醫院團膳營養師
現任: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營養師

諮詢/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暨小兒過敏氣喘免疫科專科醫師林聖傑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營養師柯玉珍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
梳化/TOMOKO、賴英詩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Julia Wedding News(02-2585-8282)
模特兒/漂亮媽咪吳雅婷、林弋華;可愛寶寶羅子132802560064933046005.htm晞、周禹堯、蕭艾娜、陳宥心、蔡欣霏、陳德熙

: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li/mama123/6984/132802560064933046005.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童童媽咪 的頭像
    童童媽咪

    童童媽咪之幸福小家庭

    童童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