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項親子小遊戲大公開 |
嬰兒與母親 │ 2012-02-01 採訪撰文/湯佳珮 |
拉近你與寶貝之間的距離
你知道爸爸媽媽與寶寶玩遊戲時,經常會犯的通病嗎?你是不是也犯了呢?來看看正確的親子遊戲觀念吧!對於不知道該如何與寶寶玩遊戲的爸爸媽媽,本篇文章也整理了10個最經典的小遊戲,讓爸爸媽咪輕輕鬆鬆就能與寶貝一起be happy!
從好奇,發展學習與建立親子關係
親情的建立,要從什麼時候開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林聖曦表示,當嬰兒開始對周遭環境感到好奇的時候,就是拉近親子關係最好的時機。這時候的親子互動,往往可以加強親子間情感的聯繫。嬰兒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好奇心也很旺盛,當他們開始有意識與知覺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對這個世界產生想要瞭解的渴望。比方當嬰兒睡在床上時,在他頭上放置一個黑白對比的圓形吊飾,不但會引起嬰兒的興趣,更有助於眼睛聚焦與視覺追蹤、協助對外界「觀察」技巧的發展。當嬰兒逐漸成長,隨著他們學習能力與肢體動作的進步,也會開始對生活環境展開五官的探索與搜尋,無形間開啟了科學活動的第一步。
建立「因果關係」的學習歷程
當嬰兒逐漸開始使用他們的手、腳或口「觸摸」物體時,他們也可以從這些「接觸」學習感受外界事物的特性,例如物體的軟硬度、粗細度、圓滑度等。從一開始的觸摸學習,拓展到進一步會移動物體、開關玩具和電器產品按鈕、把東西亂扔,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動作都是學習的歷程,更是有目的與具積極性的實驗。簡單來說,嬰兒會藉由透過對各種動作的嘗試,而陶醉在自己行動所產生的結果中,所以嬰兒大多很喜歡玩有「立即回饋性」的玩具,比方按按鈕就會發出不同聲響、或是可以敲打的木樁等,都可以幫助嬰兒建立「因」(動作或行動)和「果」(物品的反應)關係的連結。「如果我這樣做,就會導致這種結果」,也會使嬰兒學習到更多生活中不同的經驗。
“Play”與“Game”不相同
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舞蹈治療師楊琇玲指出,親子遊戲的概念可以區分成“Game”與“Play”。Game與Play都有遊戲的意涵,但差別在哪呢?所謂的Game,就是指約定成俗、已有既定規則的遊戲,例如像大富翁,規定就是必須依骰子的點數往前跳,若往後跳或亂跳就是錯誤的。Game其實已有既定社群互動的模組,若孩子對於規則不了解,就很難執行這個遊戲;Play就不一樣了,它沒有既定的規則,可以打破約束的框架。即使是亂丟東西或重複動作的行為都是Play,大人看起來雖然沒秩序,但其實「孩子有自己找到事物內在秩序的邏輯」,對大人而言沒意義,不代表對小孩而言沒意義,所以玩耍的過程相當重要。
適度競爭帶來進步,過度競爭適得其反
相較於Play而言,Game比較具有競爭意味,結果的輸贏更顯重要。Game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幫助孩子瞭解與他人互動的社交規範、適度的競爭感也可以激發孩子想改變現狀的上進心,缺點則是較不能刺激孩子的創意與想像力,孩子可能也不懂「為什麼必須要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而且適度的競爭感雖然可以幫助孩子進步、適度的挫折感也能訓練忍耐力,但若超過可負荷的範圍,孩子也會變成得失心太重、挫折感太高,甚至根本不想再嘗試;至於Play則是藉由玩耍來激發孩子的想像力與創意,比較趨向滿足個人的需求;Game的概念則是與他人互動的需求,並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而是依不同需求的目的而定。
2歲以下,最好都是“Play”
如何判定要讓孩子Play或是給予Game的刺激?楊琇玲治療師認為應該以發展年齡來區分,0~3歲的孩子應以Play為主,不要有太多的規則;3歲以上的孩子則可加入Game,因為3歲之後孩子的社交發展有明顯需求,能夠與其他人玩大家規則都一致的Game,也有助於孩子經營人際關係。不過3歲後雖然會有Game的加入,但Play仍屬必要,無論孩子成長到幾歲,都要一直具備Play的能力,因為這正是發展創意的必備要素。
該如何與孩子進行遊戲
與寶貝進行親子遊戲時,該注意什麼呢?有什麼原則要掌握?
1.不用急著教孩子怎麼玩
在親子遊戲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會想要教孩子怎麼玩,比方積木怎麼堆疊,但其實這是錯誤的。應該讓孩子自己探索、找尋事物的內在秩序與邏輯,在摸索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咬積木或打積木,應讓他自行嘗試。家長所需幫孩子的,是給予他安全的玩樂空間與玩具,正因孩子會抓來咬,所以選擇安全合格的玩具很重要。如果看到孩子咬玩具,家長就感到緊張,這種緊張的情緒也會傳遞給孩子,導致孩子無法享受這種Play的過程,便失去了Play對孩子的意義。
你知道爸爸媽媽與寶寶玩遊戲時,經常會犯的通病嗎?你是不是也犯了呢?來看看正確的親子遊戲觀念吧!對於不知道該如何與寶寶玩遊戲的爸爸媽媽,本篇文章也整理了10個最經典的小遊戲,讓爸爸媽咪輕輕鬆鬆就能與寶貝一起be happy!
從好奇,發展學習與建立親子關係
親情的建立,要從什麼時候開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林聖曦表示,當嬰兒開始對周遭環境感到好奇的時候,就是拉近親子關係最好的時機。這時候的親子互動,往往可以加強親子間情感的聯繫。嬰兒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好奇心也很旺盛,當他們開始有意識與知覺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對這個世界產生想要瞭解的渴望。比方當嬰兒睡在床上時,在他頭上放置一個黑白對比的圓形吊飾,不但會引起嬰兒的興趣,更有助於眼睛聚焦與視覺追蹤、協助對外界「觀察」技巧的發展。當嬰兒逐漸成長,隨著他們學習能力與肢體動作的進步,也會開始對生活環境展開五官的探索與搜尋,無形間開啟了科學活動的第一步。
建立「因果關係」的學習歷程
當嬰兒逐漸開始使用他們的手、腳或口「觸摸」物體時,他們也可以從這些「接觸」學習感受外界事物的特性,例如物體的軟硬度、粗細度、圓滑度等。從一開始的觸摸學習,拓展到進一步會移動物體、開關玩具和電器產品按鈕、把東西亂扔,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動作都是學習的歷程,更是有目的與具積極性的實驗。簡單來說,嬰兒會藉由透過對各種動作的嘗試,而陶醉在自己行動所產生的結果中,所以嬰兒大多很喜歡玩有「立即回饋性」的玩具,比方按按鈕就會發出不同聲響、或是可以敲打的木樁等,都可以幫助嬰兒建立「因」(動作或行動)和「果」(物品的反應)關係的連結。「如果我這樣做,就會導致這種結果」,也會使嬰兒學習到更多生活中不同的經驗。
“Play”與“Game”不相同
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舞蹈治療師楊琇玲指出,親子遊戲的概念可以區分成“Game”與“Play”。Game與Play都有遊戲的意涵,但差別在哪呢?所謂的Game,就是指約定成俗、已有既定規則的遊戲,例如像大富翁,規定就是必須依骰子的點數往前跳,若往後跳或亂跳就是錯誤的。Game其實已有既定社群互動的模組,若孩子對於規則不了解,就很難執行這個遊戲;Play就不一樣了,它沒有既定的規則,可以打破約束的框架。即使是亂丟東西或重複動作的行為都是Play,大人看起來雖然沒秩序,但其實「孩子有自己找到事物內在秩序的邏輯」,對大人而言沒意義,不代表對小孩而言沒意義,所以玩耍的過程相當重要。
適度競爭帶來進步,過度競爭適得其反
相較於Play而言,Game比較具有競爭意味,結果的輸贏更顯重要。Game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幫助孩子瞭解與他人互動的社交規範、適度的競爭感也可以激發孩子想改變現狀的上進心,缺點則是較不能刺激孩子的創意與想像力,孩子可能也不懂「為什麼必須要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而且適度的競爭感雖然可以幫助孩子進步、適度的挫折感也能訓練忍耐力,但若超過可負荷的範圍,孩子也會變成得失心太重、挫折感太高,甚至根本不想再嘗試;至於Play則是藉由玩耍來激發孩子的想像力與創意,比較趨向滿足個人的需求;Game的概念則是與他人互動的需求,並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而是依不同需求的目的而定。
2歲以下,最好都是“Play”
如何判定要讓孩子Play或是給予Game的刺激?楊琇玲治療師認為應該以發展年齡來區分,0~3歲的孩子應以Play為主,不要有太多的規則;3歲以上的孩子則可加入Game,因為3歲之後孩子的社交發展有明顯需求,能夠與其他人玩大家規則都一致的Game,也有助於孩子經營人際關係。不過3歲後雖然會有Game的加入,但Play仍屬必要,無論孩子成長到幾歲,都要一直具備Play的能力,因為這正是發展創意的必備要素。
該如何與孩子進行遊戲
與寶貝進行親子遊戲時,該注意什麼呢?有什麼原則要掌握?
1.不用急著教孩子怎麼玩
在親子遊戲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會想要教孩子怎麼玩,比方積木怎麼堆疊,但其實這是錯誤的。應該讓孩子自己探索、找尋事物的內在秩序與邏輯,在摸索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咬積木或打積木,應讓他自行嘗試。家長所需幫孩子的,是給予他安全的玩樂空間與玩具,正因孩子會抓來咬,所以選擇安全合格的玩具很重要。如果看到孩子咬玩具,家長就感到緊張,這種緊張的情緒也會傳遞給孩子,導致孩子無法享受這種Play的過程,便失去了Play對孩子的意義。
「你這樣不對!」←妳也說了嗎?
看到孩子的玩法錯誤,家長的反應往往是:「你這樣做不對啦!」然後馬上將玩具拿過去,教導孩子該怎麼玩。這是新手爸媽常犯的通病,也會剝奪孩子自己「發現」的樂趣與學習經驗。妳也犯了嗎?
2.保持愉快的心情很重要
如果家長緊張或不愉快,孩子也無法好好享受遊戲的樂趣,所以爸爸媽媽在遊戲中保持愉快的心情很重要。隨時保持愉悅的心情,腦袋會更靈活、家長本身也會更能創造出不一樣的遊戲。放心、放鬆,才會使彼此更能enjoy!
3.不用勉強做到遊戲目標
如果爸媽想要設計一些小遊戲給孩子玩,也要注意:不一定要使孩子做到遊戲的目標或完成遊戲。不少爸媽與孩子玩遊戲時,孩子達不到目標,爸媽就會不太開心,其實家長應該要把自己調整得更“playful”,不要和孩子太計較,享受親子互動的過程遠比結果來得重要。
4.先安靜陪伴與觀察孩子
比方孩子在玩積木時,看到他很專心在玩時,家長應先在一旁安靜陪伴、並觀察孩子的舉動,不用告訴他大人的想法或該怎麼做。如果孩子正在專心做一件事,大人講太多話、說話速度太快,也會打亂他的思緒。什麼時候該與孩子講話呢?就是當孩子拋出「想與大人互動」的訊息時:可能是看看大人或是把玩具拿給大人,大人再作回應即可。
看到孩子的玩法錯誤,家長的反應往往是:「你這樣做不對啦!」然後馬上將玩具拿過去,教導孩子該怎麼玩。這是新手爸媽常犯的通病,也會剝奪孩子自己「發現」的樂趣與學習經驗。妳也犯了嗎?
2.保持愉快的心情很重要
如果家長緊張或不愉快,孩子也無法好好享受遊戲的樂趣,所以爸爸媽媽在遊戲中保持愉快的心情很重要。隨時保持愉悅的心情,腦袋會更靈活、家長本身也會更能創造出不一樣的遊戲。放心、放鬆,才會使彼此更能enjoy!
3.不用勉強做到遊戲目標
如果爸媽想要設計一些小遊戲給孩子玩,也要注意:不一定要使孩子做到遊戲的目標或完成遊戲。不少爸媽與孩子玩遊戲時,孩子達不到目標,爸媽就會不太開心,其實家長應該要把自己調整得更“playful”,不要和孩子太計較,享受親子互動的過程遠比結果來得重要。
4.先安靜陪伴與觀察孩子
比方孩子在玩積木時,看到他很專心在玩時,家長應先在一旁安靜陪伴、並觀察孩子的舉動,不用告訴他大人的想法或該怎麼做。如果孩子正在專心做一件事,大人講太多話、說話速度太快,也會打亂他的思緒。什麼時候該與孩子講話呢?就是當孩子拋出「想與大人互動」的訊息時:可能是看看大人或是把玩具拿給大人,大人再作回應即可。
5.保持彈性,隨時皆可變更遊戲方式
把握以上的原則,就能輕鬆與孩子互動與玩遊戲。無論遊戲規則與既定方式為何,最重要的就是家長要依孩子的狀況「保持彈性」,隨時可以改變遊戲方式與隨時終止。觀察小孩的反應,當他感到害怕或大哭時就不要勉強他。不過有時候孩子表現出抗拒的態度,可能是第一次接觸到新遊戲而感到害怕,第一次不習慣可先終止,改天再試試看,或許孩子會有不同的態度表現。遊戲中只要隨時保持彈性,掌握以上原則,就能設計與創造出無限多的遊戲。
遊戲的好處多多
無論是Play或是Game,都是好處多多。遊戲的好處有哪些?
*心智發展:不但可以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提升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也可以增進邏輯思考的能力,處理外在經驗的認知能力會大幅提升,孩子的心智發展也會比較健全。
*情緒發展:經常玩遊戲的孩子情緒通常比較正向,自我價值感與自信心也會隨之提升。
*身體發展:同時也會促進身體感覺統合的能力,比方跳格子的遊戲可以促進平衡感與肌耐力等。
*社交能力:隨著與別人的互動增加,孩子的社交能力與技巧也會進步。這也關係到日後能否處理與面對衝突的發生。
專家推薦的10個小遊戲
0~2歲在發展的階段中,處於感覺運動期,目的是讓孩子從感覺、運動中學習,整合感官經驗,在看似無意義的動作探索中,學習簡單的因果關係及問題解決能力。這階段所有小遊戲設計的目標,都是讓孩子在刺激過度與不足之間找到平衡;另一個目標也是協助孩子更加瞭解與正確使用自己的身體。
遊戲1.認識自己的身體
適合年齡:0~4個月
玩法:
1. 先摸摸孩子。
2. 拉拉孩子的手,告訴他:「這是手手」,左右搖一搖孩子的手,大人同時可以唱唱兒歌;再拉拉他的腳,告訴他「這是腳腳」,以這種方式帶他認識自己的身體。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多摸摸孩子,可以讓孩子情緒穩定、刺激淋巴系統、加強抵抗力,增進親子關係。
2. 可帶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大人可以在特定的時間點作嬰兒按摩,例如洗完澡後;也可以在Play時很自然的加入擁抱或按摩。
遊戲2.練習踢腿功
適合年齡:4~6個月
道具:一個大餅干盒蓋
玩法:
1.讓孩子臥躺,使孩子的膝蓋彎曲,並抓起他的兩隻腳。大人用手輕推孩子的腳掌,誘使他推回來;如果孩子雙腿發軟、無法施力,加上平常站立時也會軟腳,則應該就醫做進一步的測試。
2.如果孩子幾次都成功地頂回來,就可以換上餅干盒蓋,讓他用力頂著餅干盒蓋,大人再施加一點力量,讓孩子的抗衡越來越有力。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增強大腿肌肉的力量。
2. 測試嬰兒的中樞神經是否良好。
遊戲3.海盜船晃啊晃
適合年齡:8個月以上
把握以上的原則,就能輕鬆與孩子互動與玩遊戲。無論遊戲規則與既定方式為何,最重要的就是家長要依孩子的狀況「保持彈性」,隨時可以改變遊戲方式與隨時終止。觀察小孩的反應,當他感到害怕或大哭時就不要勉強他。不過有時候孩子表現出抗拒的態度,可能是第一次接觸到新遊戲而感到害怕,第一次不習慣可先終止,改天再試試看,或許孩子會有不同的態度表現。遊戲中只要隨時保持彈性,掌握以上原則,就能設計與創造出無限多的遊戲。
遊戲的好處多多
無論是Play或是Game,都是好處多多。遊戲的好處有哪些?
*心智發展:不但可以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提升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也可以增進邏輯思考的能力,處理外在經驗的認知能力會大幅提升,孩子的心智發展也會比較健全。
*情緒發展:經常玩遊戲的孩子情緒通常比較正向,自我價值感與自信心也會隨之提升。
*身體發展:同時也會促進身體感覺統合的能力,比方跳格子的遊戲可以促進平衡感與肌耐力等。
*社交能力:隨著與別人的互動增加,孩子的社交能力與技巧也會進步。這也關係到日後能否處理與面對衝突的發生。
專家推薦的10個小遊戲
0~2歲在發展的階段中,處於感覺運動期,目的是讓孩子從感覺、運動中學習,整合感官經驗,在看似無意義的動作探索中,學習簡單的因果關係及問題解決能力。這階段所有小遊戲設計的目標,都是讓孩子在刺激過度與不足之間找到平衡;另一個目標也是協助孩子更加瞭解與正確使用自己的身體。
遊戲1.認識自己的身體
適合年齡:0~4個月
玩法:
1. 先摸摸孩子。
2. 拉拉孩子的手,告訴他:「這是手手」,左右搖一搖孩子的手,大人同時可以唱唱兒歌;再拉拉他的腳,告訴他「這是腳腳」,以這種方式帶他認識自己的身體。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多摸摸孩子,可以讓孩子情緒穩定、刺激淋巴系統、加強抵抗力,增進親子關係。
2. 可帶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大人可以在特定的時間點作嬰兒按摩,例如洗完澡後;也可以在Play時很自然的加入擁抱或按摩。
遊戲2.練習踢腿功
適合年齡:4~6個月
道具:一個大餅干盒蓋
玩法:
1.讓孩子臥躺,使孩子的膝蓋彎曲,並抓起他的兩隻腳。大人用手輕推孩子的腳掌,誘使他推回來;如果孩子雙腿發軟、無法施力,加上平常站立時也會軟腳,則應該就醫做進一步的測試。
2.如果孩子幾次都成功地頂回來,就可以換上餅干盒蓋,讓他用力頂著餅干盒蓋,大人再施加一點力量,讓孩子的抗衡越來越有力。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增強大腿肌肉的力量。
2. 測試嬰兒的中樞神經是否良好。
遊戲3.海盜船晃啊晃
適合年齡:8個月以上
道具:小被子一條
玩法:
1. 爸媽各拉著被子的一邊,讓孩子躺臥在裡面。再把被子輕輕抬起來,兩人可以一起慢慢、輕輕地搖晃被子;或是媽媽可以先抬高被子一點點,讓孩子滾到爸爸那一邊,接著兩人再互換。但要特別注意被子傾斜的角度不要太高,讓孩子一次翻一圈即可。
2. 隨時須注意孩子的反應。可以先慢慢搖兩下,再停下來觀察孩子,看孩子會不會抗拒,如果孩子沒有抗拒可再繼續;若孩子不願意,可等一會再試或下次再試。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可加強練習孩子翻身。
2. 訓練孩子的平衡感。
遊戲4.枕頭山爬爬樂
適合年齡:大約5、6個月左右(適合已可將身體撐起來、想往前爬但還不太會爬的孩子。)
道具:床、棉被、枕頭、一個玩具
玩法:
1.在床上做一個棉被山讓孩子練習爬行。可在孩子前方的枕頭上放置一個孩子喜歡的玩具,誘使他往前爬向目標。
2.可隨著孩子的能力提高,再提升枕頭堆疊的數量與高度。大人可以在一旁替孩子加油、也可唱歌,提升歡樂感與節奏感。
遊戲目標與益處:
1.促進孩子的肌耐力、身體協調、自我挑戰的能力。
2.增加孩子的忍耐力與專注力。出現了想要拿到的目標,嬰兒就會肯支撐著體重往前爬,不但可以提升忍耐力、也可學習到「想拿玩具的需求不被立刻滿足」的承受力,更可從而發展出專注力(要專注往眼前玩具的方向爬行,而不被其他物品所吸引)。
遊戲5.不同高度看世界
適用年齡:6~9個月
玩法:
1. 爸爸先坐著,讓孩子跨坐在爸爸肩膀上,手扶著爸爸的頭。等孩子坐穩了,爸爸再慢慢起身,不過也要注意必須以兩手扶住孩子的背部,使他不會向後倒。
2. 爸爸一邊慢慢起身,一邊說:「變高囉!變高囉!」
玩法:
1. 爸媽各拉著被子的一邊,讓孩子躺臥在裡面。再把被子輕輕抬起來,兩人可以一起慢慢、輕輕地搖晃被子;或是媽媽可以先抬高被子一點點,讓孩子滾到爸爸那一邊,接著兩人再互換。但要特別注意被子傾斜的角度不要太高,讓孩子一次翻一圈即可。
2. 隨時須注意孩子的反應。可以先慢慢搖兩下,再停下來觀察孩子,看孩子會不會抗拒,如果孩子沒有抗拒可再繼續;若孩子不願意,可等一會再試或下次再試。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可加強練習孩子翻身。
2. 訓練孩子的平衡感。
遊戲4.枕頭山爬爬樂
適合年齡:大約5、6個月左右(適合已可將身體撐起來、想往前爬但還不太會爬的孩子。)
道具:床、棉被、枕頭、一個玩具
玩法:
1.在床上做一個棉被山讓孩子練習爬行。可在孩子前方的枕頭上放置一個孩子喜歡的玩具,誘使他往前爬向目標。
2.可隨著孩子的能力提高,再提升枕頭堆疊的數量與高度。大人可以在一旁替孩子加油、也可唱歌,提升歡樂感與節奏感。
遊戲目標與益處:
1.促進孩子的肌耐力、身體協調、自我挑戰的能力。
2.增加孩子的忍耐力與專注力。出現了想要拿到的目標,嬰兒就會肯支撐著體重往前爬,不但可以提升忍耐力、也可學習到「想拿玩具的需求不被立刻滿足」的承受力,更可從而發展出專注力(要專注往眼前玩具的方向爬行,而不被其他物品所吸引)。
遊戲5.不同高度看世界
適用年齡:6~9個月
玩法:
1. 爸爸先坐著,讓孩子跨坐在爸爸肩膀上,手扶著爸爸的頭。等孩子坐穩了,爸爸再慢慢起身,不過也要注意必須以兩手扶住孩子的背部,使他不會向後倒。
2. 爸爸一邊慢慢起身,一邊說:「變高囉!變高囉!」
3. 爸爸可以帶著孩子找尋他常接觸到的人、動物或物品。比方詢問孩子:「電視呢?」若孩子不知道,媽媽就指出電視的位置、並拉著爸爸調整方向,「看,電視在這裡!」然後再問:「狗狗呢?」再依循一樣的做法,讓孩子找出生活周遭的人事物。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建立孩子的高低概念,從高處認識生活周遭常見的人事物。
2. 增加孩子身體的平衡控制感。
遊戲6.我說你做
適合年齡:6~9個月
道具:數個生活常見的小物品
玩法:
1. 大人將物品一一拿起,每拿起一樣,就說出物品的名稱,然後再隨便拿其中一樣遞給孩子。例如拿熊布偶,便可對孩子說:「熊熊給你。」孩子不一定要伸手接住每一樣物品,只要放在靠近他的地方就可以了。
2. 每一個物品都給孩子之後,再反問孩子:「熊熊呢?給媽媽好不好?」如果孩子不知道哪一個是熊熊,大人就可以指著熊布偶,再問一次:「把熊熊給媽媽好不好?」如果孩子還是不知道,大人可以一邊將布偶拿起來、一邊說:「這個就是熊熊,媽媽要把熊熊拿過來囉!」
3. 若孩子拿錯物品給大人,並不需要刻意指正他「這是錯誤的物品」,只要順水推舟地說:「喔!你拿盒子給媽媽呀?」即可。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建立孩子的高低概念,從高處認識生活周遭常見的人事物。
2. 增加孩子身體的平衡控制感。
遊戲6.我說你做
適合年齡:6~9個月
道具:數個生活常見的小物品
玩法:
1. 大人將物品一一拿起,每拿起一樣,就說出物品的名稱,然後再隨便拿其中一樣遞給孩子。例如拿熊布偶,便可對孩子說:「熊熊給你。」孩子不一定要伸手接住每一樣物品,只要放在靠近他的地方就可以了。
2. 每一個物品都給孩子之後,再反問孩子:「熊熊呢?給媽媽好不好?」如果孩子不知道哪一個是熊熊,大人就可以指著熊布偶,再問一次:「把熊熊給媽媽好不好?」如果孩子還是不知道,大人可以一邊將布偶拿起來、一邊說:「這個就是熊熊,媽媽要把熊熊拿過來囉!」
3. 若孩子拿錯物品給大人,並不需要刻意指正他「這是錯誤的物品」,只要順水推舟地說:「喔!你拿盒子給媽媽呀?」即可。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讓孩子認識日常用品。
2. 讓孩子理解並學習聽從他人的指示。
遊戲7.球池嬉戲樂
適合年齡:9個月以上(適合能坐穩、捉握能力良好的孩子。)
道具:紙箱一個;不同材質、顏色與大小的球
玩法:
1. 大人將各種材質與顏色的球放在紙箱內(例如皮球或自製的小球),再輕輕將孩子也放進紙箱裡。
2. 家長可以在一旁,拿球在他的臉上或身體上輕輕摩擦。一邊唱歌一邊與他玩,亦可推著紙箱慢慢向前走,讓孩子感覺到空間感與速度感。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讓孩子認識日常用品。
2. 讓孩子理解並學習聽從他人的指示。
遊戲7.球池嬉戲樂
適合年齡:9個月以上(適合能坐穩、捉握能力良好的孩子。)
道具:紙箱一個;不同材質、顏色與大小的球
玩法:
1. 大人將各種材質與顏色的球放在紙箱內(例如皮球或自製的小球),再輕輕將孩子也放進紙箱裡。
2. 家長可以在一旁,拿球在他的臉上或身體上輕輕摩擦。一邊唱歌一邊與他玩,亦可推著紙箱慢慢向前走,讓孩子感覺到空間感與速度感。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刺激孩子肌肉與關節的感覺。
2. 刺激孩子對於辨認各種不同材質的觸覺與不同顏色的視覺能力。
遊戲8.大盒小盒裝一裝
適合年齡:9~14個月
道具:三個大小不同、但形狀一樣的盒子
玩法:
1. 把三個保鮮盒依大小層層套疊,然後在孩子面前一個一個拿出來擺在一旁。
2. 接下來引導孩子自己隨意套放,讓他以視覺及操作的動作來體會物品的大小概念。
遊戲目標與益處:
增加孩子對於大小概念的認識,屬於認知概念的活動範圍。
2. 刺激孩子對於辨認各種不同材質的觸覺與不同顏色的視覺能力。
遊戲8.大盒小盒裝一裝
適合年齡:9~14個月
道具:三個大小不同、但形狀一樣的盒子
玩法:
1. 把三個保鮮盒依大小層層套疊,然後在孩子面前一個一個拿出來擺在一旁。
2. 接下來引導孩子自己隨意套放,讓他以視覺及操作的動作來體會物品的大小概念。
遊戲目標與益處:
增加孩子對於大小概念的認識,屬於認知概念的活動範圍。
遊戲9.跟著魔毯遊世界
適合年齡:9~14個月
道具:一條厚的大毛巾
玩法:
1. 大人先在地板鋪上軟墊、再鋪上大毛巾,並讓孩子坐在大毛巾上方。大人拉起毛巾另一端,一邊面對孩子,一邊緩緩倒退並拉著毛巾向後走。
2. 可以邊走邊唱兒歌,增加孩子玩樂的興致。每唱到一個段落後就停下來,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害怕不敢坐,就把孩子抱起來;如果他很開心就可以繼續,並可斟酌變化速度,但要注意安全。
遊戲目標與益處:
增進孩子的平衡控制感與刺激神經。
遊戲10.神秘袋裡的小法寶
適合年齡:9~14個月
適合年齡:9~14個月
道具:一條厚的大毛巾
玩法:
1. 大人先在地板鋪上軟墊、再鋪上大毛巾,並讓孩子坐在大毛巾上方。大人拉起毛巾另一端,一邊面對孩子,一邊緩緩倒退並拉著毛巾向後走。
2. 可以邊走邊唱兒歌,增加孩子玩樂的興致。每唱到一個段落後就停下來,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害怕不敢坐,就把孩子抱起來;如果他很開心就可以繼續,並可斟酌變化速度,但要注意安全。
遊戲目標與益處:
增進孩子的平衡控制感與刺激神經。
遊戲10.神秘袋裡的小法寶
適合年齡:9~14個月
道具:一個小布袋;還有孩子常見的物品,如奶嘴、梳子、帽子等
玩法:
1. 把所有物品放進小布袋內。大人先伸手進袋子裡抓出一個物品,然後問孩子:「這是什麼啊?」等幾秒後,再告訴他:「是帽子喔!」
2. 接下來換孩子自己伸手進去抓,同樣也問他:「這是什麼?」等久一點,再告訴他:「是梳子喔!」藉著這種方法讓孩子多認識一些詞彙。
遊戲目標與益處:
增加孩子所能夠使用的語言詞彙。
楊琇玲
學歷:美國Drexel University舞蹈治療碩士
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親子舞蹈治療團體
現任: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舞蹈治療師
玩法:
1. 把所有物品放進小布袋內。大人先伸手進袋子裡抓出一個物品,然後問孩子:「這是什麼啊?」等幾秒後,再告訴他:「是帽子喔!」
2. 接下來換孩子自己伸手進去抓,同樣也問他:「這是什麼?」等久一點,再告訴他:「是梳子喔!」藉著這種方法讓孩子多認識一些詞彙。
遊戲目標與益處:
增加孩子所能夠使用的語言詞彙。
楊琇玲
學歷:美國Drexel University舞蹈治療碩士
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親子舞蹈治療團體
現任: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舞蹈治療師
林聖曦
學歷: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幼教博士
美國奧瑞岡大學幼教碩士
經歷:台東大學副教授
現任:台南大學幼教系副教授
學歷: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幼教博士
美國奧瑞岡大學幼教碩士
經歷:台東大學副教授
現任:台南大學幼教系副教授
諮詢/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林聖曦
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舞蹈治療師 楊琇玲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梳化/徐筑芳
model/媽咪張毓玲 寶寶林妍蓁
參考/楊婷舒(2000)《嬰幼兒益智遊戲》。臺北:信誼出版社。
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舞蹈治療師 楊琇玲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梳化/徐筑芳
model/媽咪張毓玲 寶寶林妍蓁
參考/楊婷舒(2000)《嬰幼兒益智遊戲》。臺北:信誼出版社。
引用: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li/mama123/6984/132802560068403046005.htm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