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愛與尊重‧認識身體的必修課


bobo小天才養成誌 更新日期:2010-01-11 記者:文/康寧醫護暨管理專校幼保科專任講師楊琳






認識身體是寶寶重要的一課,愛護自己、喜歡自己和尊重他人也都源自於此。其實父母在教導小朋友時,除了認識身體特徵、器官名稱與功能外,教導寶寶學會接納自己的身體特徵和尊重他人才是最重要的!



有首兒歌「我真有用」,歌詞是這麼寫的:「我有兩隻小眼睛,看見天上的繁星,我有兩隻小耳朵,聽到美妙的聲音,我有一個小鼻子,嗅聞氣味和呼吸,還有一個小嘴巴,嘻笑說唱都靠它。我用萬能的雙手,拍打書寫作勞作,我用能幹的雙腳,踢踏走跑屈膝跳,我們都有生殖器,孕育生命真偉大,各個器官有所長,用心保護永健康。」







這首簡單的兒歌,其實就已道盡身體的結構和功能,對於嬰幼兒時期的寶寶,哼唱這樣的兒歌也絕對是認識身體的絕佳方式之一,認識身體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小時對身體的認識與瞭解,有益於日後成長階段中的自我認識,並能建立正向的自我價值觀及自尊、自信心。



學習融入生活‧認識身體存在於親子互動中



當寶寶還在嬰兒時期時,我們與孩子互動時,其實就已在教他們認識自己的身體,常會說「看!小貓!」、「來!嘴巴張開,吃一口!」,話語中我們已經自然將器官的名稱和功能作結合。一歲半以前的寶寶已經明白臉部五官與四肢的名稱,尤其對眼睛與嘴巴的認知更深,爬行中的幼兒常將東西放入嘴中「探索」,藉由嘴唇的觸碰去感覺與認識物品。


因此,四、五歲的孩子在繪畫人物時常見有眼、有嘴,但無耳,即對眼睛和嘴巴的使用性較敏銳,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身體的器官越感好奇,即會問「為什麼人有兩個眼睛、兩個鼻孔、兩個耳朵,只有一個嘴巴?」六歲左右的孩子甚至會對器官的組織結構產生好奇,「媽媽!我想看鼻孔裡面…」、「媽媽!眼睛裡面是什麼…」、「媽媽!喉嚨裡面會通到哪…」建議父母可以器官平面結構圖或立體身體模型作解析,說明身體器官功能,讓孩子理解器官各司其職與相互作用的影響性,並進一步讓孩子了解營養、運動、睡眠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爸媽別害羞‧引導寶寶了解兩性差異



「為什麼爸爸不能生小孩,他也有肚子呀!」、「男生不可以塗口紅、擦指甲油、戴耳環,女生才可以!」當孩子知道自己的性別時,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可能來自周邊親友的穿著打扮、言行舉止等。但寶寶在觀察與思考中仍會有許多的疑問,像是「為何只有媽媽能夠懷孕?」若是你認真的回答了「因為上帝給媽咪一個子宮,讓小BABY可以住在媽咪的肚子裡啊」,之後勢必還會再有一連串的問題,媽咪可能覺得一個頭兩個大,這複雜的生理結構究竟該怎麼和似懂非懂的寶寶說明,建議可以相關主題的繪本,像是「忙碌的寶寶」、「忙碌的寶寶回家了」讓孩子理解媽媽懷孕、生產的經歷。


但隨著社會觀念的開放,兩性在外觀特徵與裝扮上已趨向中性化,有時界線並不那麼明顯,寶寶就有可能會對理著極短髮的櫃檯小姐喊「哥哥」;或指著紮著馬尾、戴耳環的男生說:「他不是男生嗎?為什麼留長頭髮和戴耳環?」這是現代父母可能遇到的另一個難題,父母也必須適度的說明,不要再陷入傳統的窠臼中。此外,4歲小孩開始對自己的身體有感覺,部分的孩子會有類似「自慰」的舉動出現,孩子有此情形可能是基於無聊,父母應該明白的告訴寶寶,手中的細菌會經由觸摸生殖器的過程中跑進身體而生病,藉時不僅人不舒服,尿尿時還可能會疼痛。父母無須感到不好意思,或是完全不讓孩子明白緣由的禁止,切記,父母越嚴厲的阻止與反對態度,越會加強孩子嘗試的渴望!




增進自我瞭解‧學會愛自己



曾經,在候診室裡看到了這麼一段小插曲:一位腳傷的婦人好奇地望著一位戴著眼罩的男孩,男孩專注玩著手上的玩具車,並未因戴上眼罩產生身心上的阻礙。婦人小心翼翼的開口詢問:「小弟弟,你的眼睛怎麼了?」男孩抬頭望了一下婦人,淡淡回應:「沒什麼!」婦人接著問:「那你為什麼要戴眼罩?」小男孩率直的說:「因為我是海盜」,婦人正想轉身折回座椅,男孩突然說:「那妳為什麼要杵著拐杖?」婦人笑笑的說:「沒什麼,因為我也是海盜!」


「我是海盜」的說法似乎化解了這個外觀上缺陷的尷尬,的確,孩子身體的特徵與發展,無論先天遺傳或後天因素皆有其個別差異,父母必須讓孩子瞭解自我的特色,進而接受自己。大人與孩子互動時也必須多著眼於身體上的優勢,不要老和孩子說「你瘦成這樣,一定搬不起來的啦!」、「我看妹妹以後一定會長得比你高!」這些負面的話語會對孩子的自尊與自信產生很大的傷害,也會讓孩子產生「你好,我不好」的觀念。




正向態度‧學會保護自我



患有腦性痲痺的藝術博士黃美廉女士,在一次演講後,一位學生當眾問她:「妳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怎麼看你自己?妳都沒有怨恨嗎?」黃女士微笑的說:「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我的腿很長很美!爸爸媽媽這麼愛我!」。可見,「愛」也是認同自己的重要來源!



在與孩子互動中,還必須傳達保護自我、勿讓他人碰觸的觀念。在國外摸摸孩子的頭以為鼓勵的行為都是不被贊同的,因此當告知孩子,當別人碰觸他時,只要是他不喜歡或感到不舒服,無論對方是誰都要勇於拒絕,相對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亦不可去碰觸他人,愛護自己也尊重他人。



正視孩子的童言童語


「媽媽!那位叔叔的臉為什麼那麼黑,是不是沒洗臉?」、「哇!那個小朋友的媽媽好胖喔!是大胖子!」寶寶的這些話語是否只讓你當下只想找個地動鑽下去?孩子很容易由對方的身體特徵、言行表現作為判斷或認識他人的準則,因此,父母更必須留意孩子對於特殊人士的看待方式,必須直接教導他要尊重別人,而不是一笑置之,或是說完道歉就當沒事。



認識身體‧和孩子一起舞動吧



幼兒的體能活動是透過身體運動來提昇運動技能,達到身體各部發展及心理機能的成熟,使肌肉、神經、感覺器官與身體知覺統整,並相互溝通協調,達到身體各機能活動應用自如。



如同雲門舞集行政總監溫慧玟所說,「在律動課程中,我們慢慢開始面對、瞭解自己的身體,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發現自己身體、肢體的相互協調性,同時,也開始學會自在地與別人相處。如果你還苦惱於不知該怎麼讓孩子認識身體,不妨放首音樂,和孩子放鬆的舞動吧!


~原文刊載於2010年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詳細文章內容,請至bobo小天才親子網站 www.bobo.com.tw閱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童童媽咪 的頭像
    童童媽咪

    童童媽咪之幸福小家庭

    童童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