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孩子的氣質,適度地因材施教
2008/10/05社區保母支持系統在職訓 「了解與接納孩子的先天氣質 」
氣質→就是人天生的一種反應方式,包括行為、情緒上的個別差異。這種差異如果是從嬰兒時期就有的,就是天生的,這是和嬰兒神經系統有關係的。
反應強度高的嬰兒,測試的結果發現,他們的神經傳導比較快、比較強烈;相對來說,反應比較慢、比較遲鈍的孩子,他們的神經傳導就比較慢。經過無數的研究,歸納出數個被認為是先天的個別差異,稱之為『先天氣質』。
每個人的氣質都有個別差異,即使是同胞兄弟。譬如有一對兄弟,哥哥整天笑咪咪,做任何事都非常專心,而弟弟愛發脾氣,不論做什麼事,只要稍有風吹草動,立刻分心。氣質本身無所謂好壞,做父母和老師的,需要費心的依據孩子的氣質,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協助孩子自信地成長。
教養態度對‧衍生問題少
1. 用愛心與耐心陪伴
2. 給活動的時間與空間
3. 接納孩子的特質
4. 不要過分期待
年齡不同,專注力不一
越小的孩子專注力的時間越短,慢慢的隨年齡而增長時間。
要孩子專心學習,要從孩子的興趣著手
小孩的注意力分散度不一樣,分散度比較高,對事物的堅持度比較低,那麼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
注意力集中度特別高,堅持度也高的孩子,對喜愛的東西會很執著,在管教上會覺得比較困難,但以學習習慣來說,這樣的孩子卻比較能集中注意力。
生理因素,影響學習力
專不專心,與神經系統的活動也有關,如:大小肌肉能否靈活運用、手眼是否協調等,可藉助感覺統合的活動,有機會改善;但是,如果是耳朵、眼睛、腦部、神經等病變,影響了孩子對外界刺激的接收與處理,就需要求助其他的醫療協助。
另外,孩子生病或太過疲累,也會不容易專心,現在過敏孩子多,鼻子、眼睛、皮膚發癢,也會使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爸媽需要藉由醫師的檢查與診斷,才能了解孩子是否受生理因素影響。
限制越多,專注力越差
經常盯著孩子學習,幫孩子安排活動課程,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時間,孩子要藉著動,來證實自己的存在,孩子變成好動的比例相對就高。
一般人都認為給孩子自由度越高,越容易分心,其實是錯誤的看法,當孩子受到重視,被接納,就不需要以動來引起大人的注意,自然就不容易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期望過高,被動又散漫
當孩子習慣於接受外在的刺激,或是刺激過於豐富時,反而會使得學習成為被動的模式,往往需要有更強烈的刺激,孩子才會有回應,如此一來,自發性的學習興趣就蕩然無存。
有些家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年紀小小就學ㄅㄆㄇ,怕自己的孩子沒有學,上小學後會跟不上,也送孩子去學。可是,正式上學時,卻發現孩子因為學過了,反而出現漫不經心的情形。
干擾過多,專注會打折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不當、過度的介入,也會造成孩子不專心的學習態度。
孩子和大人一樣,做一件事是需要醞釀心情的,如果他做事時經常被打斷,就要重新醞釀心情,進入「專心」的時間自然就會拉長。如果爸媽經常打斷孩子,孩子就比較容易不專心。
環境中的干擾,還包括孩子喜歡的玩具、吸引他的擺設、電視的聲音、以及一些來自食物的香氣,對克制力本來就不夠的孩子來說,環境中出現這些誘惑時,很容易就會被吸引,而放下手邊正在做的事情,或者即使在做功課,也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
失去自信,擔心又分心
有自信的孩子各方面的表現都會比較好,但是,今天很多父母主導孩子的學習,不放心讓孩子獨立處理一件事,養成孩子處處依賴的習慣;檢查孩子的功課時,總是指出錯誤的地方,對於孩子好的表現,吝於稱讚,使得孩子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也對自己失去信心,做事情時,總是擔心:「我可能會犯什麼錯誤?」「害怕被老師K」,自然就分心了。……
針對不同氣質的孩子,建議的教養方法:
1.活動量大的孩子:
要包容孩子,孩子並不是故意搗蛋,並不是不肯靜下來,而是天生氣質。要避免給他喝太多可樂或吃糖果;同時要注意安全,給他一個安全的環境(場所),讓他跑跑跳跳,消耗旺盛的精力。對孩子的活動要適當的接納和約束,不要過份嘮叨與放任。老師可請孩子當小幫手,多引導孩子做靜態活動,如畫圖,拼圖,堆積木等。孩子在睡前不宜安排太興奮的活動。以免影響睡眠。
2.活動量較低的孩子:
不愛活動的孩子,應鼓勵他們多運動,一起做親子體能活動,促進肌肉健全發展。不要因孩子動作慢,而責備他們老是慢吞吞。不要凡事代勞,他們只是動作慢而已。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完成他該做的事,完成後要多給與誇獎。讓孩子有較具體清楚的時間概念,讓他們能抓住你給他的時限;設定合理的要求,像不可以讓娃娃車等他之類。
3.規律性高的孩子:
可以讓他們定下固定的作息時間表,有任何變動要事先告知他,以免攪亂他的規律性,免除孩子的焦慮或鬧脾氣。要讓孩子瞭解並接納:有些狀況難免失控的事實。
4.規律性低的孩子:
更要設定作息時間表,帶著他一起作息,別忘了給他適當的獎勵。如果孩子不覺得餓,父母應要求用餐時間也得跟大家一起坐到餐桌上;.睡覺時間到了,不想睡也得躺在床上。隨時給予鼓勵:例如早上準時起床、自行做好上學準備、或按時把該做的事做好等。
5.趨避性過度接受的孩子:
有時會過度大方、外向,大人要教導孩子分辨危險情境,不要單獨和陌生人接觸,靠近危險的地方,大意跟隨他人去任何地方。出門前仍需耳提面命,事先叮嚀:要教導他來者不拒所可能引發的危險。如果他的趨避性反應是正確的,請即時誇獎他。
6.趨避性過度退縮的孩子:
有時會害羞內向,對第一次接觸的人、事、物等,常是退縮的表現,要諒解,不要責怪孩子不懂禮貌。可以多製造機會,讓他們接觸不同的人、事、物。對於新的環境、新的老師、新的事物,要給他們一段準備時間,逐步漸進地引導他去熟悉、去適應。引導孩子認識朋友,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但是避免同一時間給孩子太多新的刺激。
7.適應度高的孩子:
往往對於任何人、事、物,不論好壞,照單全收,尤其到了青少年階段,父母要注意孩子的朋友或傳播媒體,避免受到不良的影響。
8.適應度低的孩子:
在學習上會比較辛苦,父母要真切瞭解,這類孩子的適應期比較長,不要和別的孩子相比。環境如有變動時(搬家、轉學、換褓姆),要提早安排機會,讓他們熟悉未來的生活,在適應過程中應適時鼓勵,並幫助他解決面臨的困擾。在功課方面,要輔導他預習,復習,以免功課落後,討厭上學。讓孩子清楚的知道,家中或學校的規範,父母、老師的期望在哪?要避免對孩子做無謂的要求。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幫助孩子快點適應,並且支持及肯定孩子的努力。
9. 情緒本質正向的孩子:
常常笑面迎人,大家都喜歡,但是這樣的孩子情緒不佳時,不易讓大人察覺,父母要常和他聊天,讓他說說當天的事,說說他的心情。此外也要提防孩子對陌生人太友善發生危險,應隨時提醒孩子:不要隨便跟別人離開父母的視線範圍,尤其是陌生人、或吃他們給的東西,更重要的不能讓他們隨便碰觸身體。父母可以誇讚孩子正向且友善的反應,但當孩子的行為可能讓他遭受傷害時,父母要有所警覺。
10.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
常常板著一張臉,時間一久,大人小孩都不喜歡他,影響人際關係、學習情緒。父母,老師要瞭解孩子天生如此,不要對孩子生氣,而且要鼓勵孩子常笑,送個造型可愛的鏡子給他,鼓勵他照照鏡子,稱讚他笑起來很好看。除非孩子有很深的敵意,或具攻擊性,否則應視為正常孩子的天性,以免對孩子的需要反應過度。避免直接批評他的這種特質,孩子遭遇挫折時,父母必須能偵測得到,並幫助孩子去面對。
11.情緒反應強的孩子:
常常喜怒哀樂明顯,尤其生起氣來,拳打腳踢,大聲哭鬧,父母千萬不可輕易讓步,要堅持原則,教養態度一致,但注意別跟著發怒,破壞親子關係,對他來個相應不理,在一旁冷靜的觀察他,尤其要注意別讓他傷害自己;適時地引開他的注意力,並及早訓練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試著去瞭解孩子真正的需要,不要以很強烈的方式反應回去,或為求孩子安靜而完全沒有原則;用鎮靜、平和、堅定,但是諒解的語氣與孩子溝通,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跟孩子解釋,不要對孩子的強烈反應太過緊張。
12.情緒反應弱的孩子:
常常喜怒哀樂不形於色,需求不為人知,父母要特別注意這樣孩子,他若有些微不適的反應,要立刻回應,摟著他引導他說出原因,否則久而久之孩子會以為大家都不關心他,沒有人愛他。這類的孩子也可引導他以語言或圖畫表達內在的情緒。試著瞭解孩子真正的需要,不要因為孩子只是囁囁的表示就以為孩子的需求可有可無,應該認真看待這種孩子的抱怨。
13.敏感度高的孩子:
常常一點細微的改變就會引起他的反應,父母要能瞭解他真正的需要,睡前不要讓他玩得太激烈或看容易興奮,恐布的影片,以免影響他的睡眠。父母要能偵測及調整環境中不必要的刺激,讓孩子的日常生活過得更為舒適。由於常被認為吹毛求疵,或雞蛋裡挑骨頭,不要因為孩子的強烈反應而錯估了刺激的強度。
14.敏感度低的孩子:
常常對內外刺激都不敏感,可在幼兒時,給他一些刺激改變的訓練,譬如錄下周圍環境的聲音,車聲,開門聲等。由小聲到大聲,讓他猜是什麼聲音,以訓練他的敏感度。當孩子對不舒服或心裡的雖過輕描淡寫時,家長要有所警覺。孩子較不敏感,父母可以提醒他要他注意。
15. 注意力不容易分散的孩子:
有利於學習,但太投注於某種活動上,對外的環境變化無動於衷,有時會讓大人誤會,以為他故意不回應,以為他懶惰,不願意主動幫忙,父母老師要能瞭解這樣的孩子,提醒他注意。
16.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
對學習有不良的影響,所以做功課,盡可能移開能使他分心的東西。環境中的一切要單一化,如玩具、故事書等,更不要有電視機或說話聲。要有耐心地和孩子做一對一的遊戲或陪他看書,訓練他專注的能力。老師也要注意學習時間不宜太長,依他能專注的量,將學習分成幾個小段落,當他在段落時間內,專心地完成一件事,記得要給他鼓勵。
17.堅持度高的孩子:
通常沒做完功課,不肯罷休,在學習上是很好的特質。他一旦要某件東西,就非要到不可,這可就令人頭痛了。父母若要他暫停某事或放棄某物,要事先給予通知,並說明理由,使他心甘情願,以免傷了親子關係。若他堅持的釋情是不合理的,可先轉移他的注意力或解釋原因,若無效,則應堅持到底,但態度要溫和,事後再說明原因。切莫用頑固得不得了這樣的字眼說他。若孩子能順著父母,放棄他一點小堅持,父母需立即給予鼓勵。經常告訴孩子:有些事不是一時可以做完,可以分段做會更完美。
18.堅持度低的孩子:
在幼兒時期較受父母歡迎,因為容易妥協,但是長大後,對學習有時是不利的,遇到困難或挫折,馬上放棄。可能要把學校功課分段,讓他分段完成功課;當他遇到難題時,鼓勵他,提供他解決困難的經驗,協助他克服,有了幾次成功的經驗,他體驗了成功的滋味,往後遇挫折,他就能依以前的經驗排除困難。降低標準,不要求完美,先訓練孩子在設定的時間內把工作完成,就誇獎他;而不要挑剔孩子做的速度,把這份工作加以完成的責任賦予在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