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家寶寶O型腿 ? |
嬰兒與母親 │ 2011-07-01 採訪撰文/黃子恬.諮詢/台北中山醫院骨科教授主治醫師 施俊雄 |
5種下肢疑問+4種異常走路方式
寶寶腿型的正常發展
每個正常的小嬰兒剛出生時,因為之前在子宮蜷縮的關係,所以兩隻腿和腳掌均會呈現「O型」,也就是小腿內轉、腳掌內翻,整體外觀像「內八」;漸漸地,到1歲半左右,寶寶的腳掌會漸漸轉正,小腿的內轉則在1歲半到3歲間會慢慢轉正。接下來,從3歲一直到8歲這五、六年的時間中,孩子的股骨頸(髖關節附近)會從原本的前傾40度,慢慢開始改善至20度(正常的成年人股骨頸是前傾15度)。股骨頸的後傾,有助於日後走路內八的改善。因此,正常狀況下,寶寶約在3、4歲時,腿型就會由原本的「O型」逐漸拉直;所以在4歲以前的小朋友若是「O型」腿,都是骨骼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家長毋須太過擔心。
若孩子在3、4歲時,腿型由原本的「O型」反而變成「X型」時,中山醫院施俊雄醫師表示,這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全身的韌帶太鬆所造成;這樣的孩子通常身體會表現得較為軟弱無力(其實是因為全身韌帶太鬆的緣故),背部挺不直,且通常亦會有「扁平足」的狀況。但醫師表示,韌帶鬆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只要注意體重不要過重,大概在6、7歲時,腿型就會慢慢由「X型」拉直。如果全身韌帶太鬆,並無特別方法治療,但可以治療嚴重的扁平足變形。
另外,家長需要格外留意的是,勿讓小朋友採「W」坐姿(也就是屁股著地的跪姿,因為這樣的坐姿會使得孩子原本應該逐漸減少前傾的股骨頸無法改善,造成孩子走路時膝蓋往內轉,也就是腿型會呈現「內八」樣子。倘若真的發現孩子有走路內八情況,8歲以前(最好是在上小學前)是矯正治療的黃金時期;8歲之後因孩子的骨頭發育逐漸定型,矯正效果有限。
醫師小叮嚀!
雖然「O型」腿和「X型」腿多半是骨骼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在一定的年齡內會自然改善,但仍有部分案例可能是由於坐姿習慣不良或外傷造成。因此若單就外觀,家長無法確定孩子是屬於正常現象、抑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話,建議還是儘早帶孩子就醫確診,比較安心。
怎樣知道寶寶有「扁平足」?
寶寶從出生後一直到接近1歲前,由於腳底脂肪肥厚,因此腳掌會看起來厚厚、平平的,但這並不表示就是「扁平足」。施俊雄醫師表示,只要寶寶在墊腳尖時,腳底有出現「足弓」,就不必擔心,或是屬於可以矯正的扁平足。隨著寶寶年紀漸長,加上走路時不斷刺激腳底,腳底的長韌帶就會逐漸收縮,形成足弓;通常約在4~6歲時,腳底的足弓就會差不多完全成形,不過仍有大約20~30%的人無法形成正常足弓,也就是所謂的「扁平足」。
扁平足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可以矯正的扁平足(墊腳尖時仍有出現足弓),另一種是病態型的扁平足。後者的成因有可能是先天性「垂直距骨症」,這是一種基因突變(通常還會合併其他的身體異常),最好在1歲以前就開刀治療。另外一種原因是先天性「跗骨沾黏」,可是這類患者通常要到12、13歲時,因為骨頭開始鈣化,才會有明顯的不適感而去就醫診治。其他扁平足原因,像是前文提到的全身韌帶太鬆,亦會合併有嚴重的扁平足。韌帶太鬆的寶寶建議在1歲左右開始要學走路時,就要至醫院做矯正鞋,不能穿一般的學步鞋。
施俊雄醫師表示,家長除了觀察寶寶的腳底是否出現「足弓」之外,若是發現孩子的鞋子磨損變型得很嚴重、容易扭到腳,或是時常抱怨腳踝很痠,這也有可能是「扁平足」的徵兆,最好儘早帶孩子就醫檢查,以便早期治療矯正。若是屬於可以矯正的扁平足,只要穿「足弓墊」就可以矯正;若是上述病態型的扁平足,就一定要開刀治療才行。
如何為寶寶挑選合適的學步鞋?
中山醫院施俊雄醫師表示,1歲以前的寶寶最好儘量打赤腳,以便刺激孩子的腳底產生足弓;當孩子慢慢會站、會走時,為了方便外出,再為孩子挑選適當的學步鞋。
為寶寶挑選鞋子時,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柔軟,而且鞋子前端距離腳尖須留一些空隙,以方便孩子的腳趾頭伸展。孩子的腳掌發育很快,家長須時常留意鞋子是否過小,才能讓孩子穿得舒服又健康喔!
爸媽要留意──4種異常走路方式
寶寶剛開始學走路時,難免走得搖搖晃晃;但家長若仔細觀察,仍舊可以發現孩子是否有以下4種特殊「異樣」:
1、 墊腳尖走:
此種狀況通常與孩子的腦部發育稍慢有關,不過若在1歲半前恢復正常走路方式就不用擔心,否則就要進一步就醫。此外,也有可能是寶寶的後腳跟腱太緊,造成墊著腳尖走路,這種情況只要手術治療後就能正常走路了。
2、 走路跛腳:
這很可能是長短腳的表現。若寶寶的某一側髖關節脫位,亦會造成長短腳現象,需儘快就醫治療。
3、 唐老鴨式走路:
若寶寶像唐老鴨一樣走路左右搖晃,有可能是兩邊的髖關節都脫位,造成此種走路方式。這樣的小朋友可能會比較慢才學會走路。由於兩邊的髖關節都脫位,因此外觀上沒有長短腳,家長不容易發現;醫師建議家長還是要帶孩子就醫檢查,才能確診是否有脫位情形。
4、 走路內八:
3歲以前的走路內八,是因為那時候小腿尚內轉的關係,不用太擔心;但若是3歲以後仍舊內八,就可能跟不良坐姿(「W」坐姿)有關、股骨頸前傾沒有改善所致,要把握8歲前的黃金時期儘快就醫矯正。至於外八的情形,一般的孩子比較少見,通常是因病久臥在床的孩子(例如:早產兒、腦性麻痺),因為腿型一直處於外翻的狀態,所以當下床練習走路時,會自然地出現外八的現象。
不論是腿型、腳掌,或是走路方式,醫師建議家長平時要多仔細觀察,但只要孩子的情形尚在發育過程的正常範圍內,就不需過於擔心;家長千萬不要自行拿繃帶綁住孩子的腳來做矯正,這樣很有可能會「矯枉過正」、傷害孩子的骨骼發育。孩子若有任何疑似異常的情況,建議儘早就醫檢查,才能針對原因來做根本的矯正治療喔!
寶寶腿型的正常發展
每個正常的小嬰兒剛出生時,因為之前在子宮蜷縮的關係,所以兩隻腿和腳掌均會呈現「O型」,也就是小腿內轉、腳掌內翻,整體外觀像「內八」;漸漸地,到1歲半左右,寶寶的腳掌會漸漸轉正,小腿的內轉則在1歲半到3歲間會慢慢轉正。接下來,從3歲一直到8歲這五、六年的時間中,孩子的股骨頸(髖關節附近)會從原本的前傾40度,慢慢開始改善至20度(正常的成年人股骨頸是前傾15度)。股骨頸的後傾,有助於日後走路內八的改善。因此,正常狀況下,寶寶約在3、4歲時,腿型就會由原本的「O型」逐漸拉直;所以在4歲以前的小朋友若是「O型」腿,都是骨骼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家長毋須太過擔心。
若孩子在3、4歲時,腿型由原本的「O型」反而變成「X型」時,中山醫院施俊雄醫師表示,這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全身的韌帶太鬆所造成;這樣的孩子通常身體會表現得較為軟弱無力(其實是因為全身韌帶太鬆的緣故),背部挺不直,且通常亦會有「扁平足」的狀況。但醫師表示,韌帶鬆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只要注意體重不要過重,大概在6、7歲時,腿型就會慢慢由「X型」拉直。如果全身韌帶太鬆,並無特別方法治療,但可以治療嚴重的扁平足變形。
另外,家長需要格外留意的是,勿讓小朋友採「W」坐姿(也就是屁股著地的跪姿,因為這樣的坐姿會使得孩子原本應該逐漸減少前傾的股骨頸無法改善,造成孩子走路時膝蓋往內轉,也就是腿型會呈現「內八」樣子。倘若真的發現孩子有走路內八情況,8歲以前(最好是在上小學前)是矯正治療的黃金時期;8歲之後因孩子的骨頭發育逐漸定型,矯正效果有限。
醫師小叮嚀!
雖然「O型」腿和「X型」腿多半是骨骼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在一定的年齡內會自然改善,但仍有部分案例可能是由於坐姿習慣不良或外傷造成。因此若單就外觀,家長無法確定孩子是屬於正常現象、抑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話,建議還是儘早帶孩子就醫確診,比較安心。
怎樣知道寶寶有「扁平足」?
寶寶從出生後一直到接近1歲前,由於腳底脂肪肥厚,因此腳掌會看起來厚厚、平平的,但這並不表示就是「扁平足」。施俊雄醫師表示,只要寶寶在墊腳尖時,腳底有出現「足弓」,就不必擔心,或是屬於可以矯正的扁平足。隨著寶寶年紀漸長,加上走路時不斷刺激腳底,腳底的長韌帶就會逐漸收縮,形成足弓;通常約在4~6歲時,腳底的足弓就會差不多完全成形,不過仍有大約20~30%的人無法形成正常足弓,也就是所謂的「扁平足」。
扁平足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可以矯正的扁平足(墊腳尖時仍有出現足弓),另一種是病態型的扁平足。後者的成因有可能是先天性「垂直距骨症」,這是一種基因突變(通常還會合併其他的身體異常),最好在1歲以前就開刀治療。另外一種原因是先天性「跗骨沾黏」,可是這類患者通常要到12、13歲時,因為骨頭開始鈣化,才會有明顯的不適感而去就醫診治。其他扁平足原因,像是前文提到的全身韌帶太鬆,亦會合併有嚴重的扁平足。韌帶太鬆的寶寶建議在1歲左右開始要學走路時,就要至醫院做矯正鞋,不能穿一般的學步鞋。
施俊雄醫師表示,家長除了觀察寶寶的腳底是否出現「足弓」之外,若是發現孩子的鞋子磨損變型得很嚴重、容易扭到腳,或是時常抱怨腳踝很痠,這也有可能是「扁平足」的徵兆,最好儘早帶孩子就醫檢查,以便早期治療矯正。若是屬於可以矯正的扁平足,只要穿「足弓墊」就可以矯正;若是上述病態型的扁平足,就一定要開刀治療才行。
如何為寶寶挑選合適的學步鞋?
中山醫院施俊雄醫師表示,1歲以前的寶寶最好儘量打赤腳,以便刺激孩子的腳底產生足弓;當孩子慢慢會站、會走時,為了方便外出,再為孩子挑選適當的學步鞋。
為寶寶挑選鞋子時,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柔軟,而且鞋子前端距離腳尖須留一些空隙,以方便孩子的腳趾頭伸展。孩子的腳掌發育很快,家長須時常留意鞋子是否過小,才能讓孩子穿得舒服又健康喔!
爸媽要留意──4種異常走路方式
寶寶剛開始學走路時,難免走得搖搖晃晃;但家長若仔細觀察,仍舊可以發現孩子是否有以下4種特殊「異樣」:
1、 墊腳尖走:
此種狀況通常與孩子的腦部發育稍慢有關,不過若在1歲半前恢復正常走路方式就不用擔心,否則就要進一步就醫。此外,也有可能是寶寶的後腳跟腱太緊,造成墊著腳尖走路,這種情況只要手術治療後就能正常走路了。
2、 走路跛腳:
這很可能是長短腳的表現。若寶寶的某一側髖關節脫位,亦會造成長短腳現象,需儘快就醫治療。
3、 唐老鴨式走路:
若寶寶像唐老鴨一樣走路左右搖晃,有可能是兩邊的髖關節都脫位,造成此種走路方式。這樣的小朋友可能會比較慢才學會走路。由於兩邊的髖關節都脫位,因此外觀上沒有長短腳,家長不容易發現;醫師建議家長還是要帶孩子就醫檢查,才能確診是否有脫位情形。
4、 走路內八:
3歲以前的走路內八,是因為那時候小腿尚內轉的關係,不用太擔心;但若是3歲以後仍舊內八,就可能跟不良坐姿(「W」坐姿)有關、股骨頸前傾沒有改善所致,要把握8歲前的黃金時期儘快就醫矯正。至於外八的情形,一般的孩子比較少見,通常是因病久臥在床的孩子(例如:早產兒、腦性麻痺),因為腿型一直處於外翻的狀態,所以當下床練習走路時,會自然地出現外八的現象。
不論是腿型、腳掌,或是走路方式,醫師建議家長平時要多仔細觀察,但只要孩子的情形尚在發育過程的正常範圍內,就不需過於擔心;家長千萬不要自行拿繃帶綁住孩子的腳來做矯正,這樣很有可能會「矯枉過正」、傷害孩子的骨骼發育。孩子若有任何疑似異常的情況,建議儘早就醫檢查,才能針對原因來做根本的矯正治療喔!
施俊雄
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畢
經歷:長庚醫院林口醫學中心骨科系主任、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小兒骨科醫學會理事長
現任:台北中山醫院骨科教授主治醫師、台北中山醫院顧問、長庚大學醫學院兼任骨科教授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模特兒/可愛寶寶蔡楷婷
引用: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li/mama123/5093/130944960016428046005.htm
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畢
經歷:長庚醫院林口醫學中心骨科系主任、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小兒骨科醫學會理事長
現任:台北中山醫院骨科教授主治醫師、台北中山醫院顧問、長庚大學醫學院兼任骨科教授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模特兒/可愛寶寶蔡楷婷
引用: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li/mama123/5093/130944960016428046005.htm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