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養成

育兒生活 │ 2012-03-01 編訪撰文/陳映潔








 
 

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養成 昨天?明天?星期天?
時間,對於大人及孩子來說,有著完全不同的意涵。具有時間概念的大人看得懂時鐘,因此得以自由且彈性的運用時間。相反的,年幼的孩子因不具備時間概念,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作息都完全受制於生理時鐘的運作,自然容易在互動過程裡,和父母發生衝突。爸爸媽媽該如何依據孩子的發展,循序漸進的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呢?


曾經脫口而出一些關於時間的「無厘頭」句子?像是:「媽咪,我今天好晚就起床了!你們都還在睡覺。」(因為天空還是黑的,所以誤把好早說成好晚…);或是:「昨天我們去動物園的時候…」(明明已經是上個禮拜的事情…);甚至是吵著要看在出門時已經演完的巧虎卡通,令大人們頭疼不已。寶貝為什麼會這樣呢?

臺北市立育航幼稚園園長許明珠表示,孩子會有這類「時間錯亂」的表現,是因為他們尚未建立起對時間概念的了解。事實上,時間對幼兒來說是很抽象的東西,他們或許會模仿大人們說出一些時間名詞,像是「6點吃飯」或是「明天放假」,卻不見得完全理解「6點」和「明天」是什麼意思。

在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之前,爸比媽咪必須先清楚的了解「時間概念」包含了哪些面向,才能思考該如何帶領孩子熟悉這個概念,孩子理解時間的意涵後,才能夠進一步培養出管理時間的能力。


認識「時間概念」
雖然每位成人都知道時間的存在,對於時間也有一定的認識,但是,真的要定義「什麼是時間?」,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臺北市立育航幼稚園園長許明珠表示,爸比媽咪在帶領孩子認識時間概念時,可以從4個方向著手:
1.時間的規律性
過去人們之所以發明時間單位,就是為了能夠記錄每天的日常作息,作為未來生活的憑藉、依據,並且能夠與其他人共享這樣的標準,以進行例行性的互動,例如:大家都在同一個時間到市集裡交換日用品,彼此的生活也才能有交集。

因此,時間本身就具有規律性的內涵,或者我們可以說,如果規律性不存在,時間也就不具有意義了。試想,如果一個人每天固定在早上8點起床,中午12點吃飯,晚上9點睡覺,那麼時間對他而言,是不是就比3餐和作息紊亂隨性的人重要許多呢?

既然時間單位是由記錄日常作息的目的而來,爸比媽咪也可以從建立孩子規律的作息習慣開始,讓孩子對時間有初步的認識,例如:每天讓孩子在同樣的時間吃點心,一邊告訴他們現在是什麼時間,較小的孩子可能就會明白,下午是吃點心的時間,大一點的孩子則能更清楚的知道每天3點可以吃到點心。

此外,規律的作息時間對孩子本身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讓孩子能夠預測接下來會發生哪些事情,先有個心理準備,進而增加他們的安全感。如果一天當中的各項活動都安排在固定的時間,即使孩子還不能辨識時鐘所顯示的時刻,他們也能夠大概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吃飯、什麼時間可以玩遊戲,有了這種預期心理後,孩子就會安心許多。


2.時間的週期性
時間也具有順序、反覆的週期性,像是白天、夜晚的更替、週一〜週日的循環,及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等,都是周而復始,不斷重複的。孩子若不清楚這種特性,就很容易產生混淆的感覺。

許明珠園長指出,以孩子的發展歷程來看,3〜4歲的孩子最容易有時間錯亂的情況出現,因為他們對時間的概念還很懵懂,或許已經開始產生一些認知,但又不全然的了解,例如:知道星期的概念,但是搞不清楚星期的順序,因此經常會混淆或誤用。


當孩子不懂時間的週期性時,就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和父母產生摩擦,舉例來說,寶寶說他想去麥當勞,爸比媽咪也答應星期日再帶他去,可是他會覺得很疑惑,不知道星期日到底是什麼時候、還要等多久,所以就每天吵,當然爸比媽咪還是沒辦法馬上帶他去,所以他就會覺得大人在騙他,因而感到很生氣。

許明珠園長表示,像這樣的情況,爸比媽咪就應該化抽象為具體,拿出月曆,告訴寶寶今天在哪一個位置,然後帶著他數到星期日,讓他知道還需要等幾天,只要寶寶又按耐不住性子,開始吵鬧時,就可以再帶他去倒數一次,這個過程無形中也加深了寶寶對星期一〜星期日單位名稱及順序的認知。


3.時間的流逝性
時間無色無味,看不見、也摸不著,我們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對於看不懂時鐘、手錶和月曆的孩子來說,更加無法察覺到它的流逝。因此,我們常會聽到小朋友一直吵著要看明明已經播完的電視卡通,或是在玩耍時忘記自己已經玩了好久好久,而不肯回家。

許明珠園長建議,對於大一點的孩子,爸比媽咪可以用水來比喻時間的流逝,可以告訴他們:「時間就像這個小溪的溪水一樣,會不停的往前流走,經過我們面前以後就不會再倒退回來囉。」,還要藉此機會讓他知道,就因為時間過了就不會再回來了,所以它是很寶貴的,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不可以浪費時間。

至於小一點的孩子,恐怕還沒有那麼好的想像力,爸比媽咪可以拿出他小時候的照片,讓他看看他以前是什麼樣子、曾經經歷過哪些事情,這些照片一定要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以免孩子產生錯亂。爸比媽咪還要在旁解釋:「你看,以前你不會走路,還是用爬的;小班的時候你還在包尿片喔;現在長大多了,不但會自己吃飯,還會幫忙做家事。」,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讓他知道,他不可能再變回去當小娃娃了。或許,對於過去的事情孩子還會有一點點印象,那麼他就更能夠體會這種時光流逝的概念。


4.時間單位


時間的單位有很多,包括:上、中、下午及晚上;秒、分、時、刻;日、週、月、年…等等。認識時間的單位會讓孩子比較有能力表達,甚至是安排、計畫他想做的事情。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不懂今天、昨天和明天,也不清楚早上、中午、下午和晚上的時間單位名稱及區別,他就無法很明確的告訴媽咪明天早上他很想吃蛋餅;假設他不知道週一〜週日的概念,他就沒有辦法請爸比星期天帶他去動物園玩。

對孩子而言,「今天」是最簡單的時間概念,許明珠園長認為,3歲的孩子只需要認識「今天」和「明天」的概念就可以了,因為他們往往會把昨天和後天搞混。一天當中他們只要知道「白天」和「晚上」的區別就好,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概念跟他們說明:「白天是太陽公公出來的時候,亮亮的,我們什麼都看得見;晚上太陽公公走了,就會變得暗暗的,要開燈才看得見東西!」。

4歲的孩子可以進一步教他「昨天」的概念,一天當中也可以讓他知道「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的分別,此時,爸比媽咪已經可以告訴他們一個星期有7天,讓他們自然而然從每天生活的經驗當中學習到關於星期一〜星期日的時間名詞,但他們可能還無法記得順序。

至於5歲的孩子,通常已經可以知道「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和「後天」的順序,爸比媽咪也可以開始用月曆輔助他們了解一個星期當中,週一〜週日的順序及循環。

孩子什麼時候可以看得懂時鐘?
許明珠園長指出,在學齡前的階段,其實父母不必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只要讓孩子知道1天當中有24個小時,其中有12個小時屬於白天,12個小時屬於晚上,所以一天中會有兩次12點,這樣就足夠了。至於日期、月份和年份對孩子來說也是較難理解的部分,可以讓孩子從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接觸,或進入學齡後再學即可。


時間管理能力養成3階段


就像大多數的習慣養成一樣,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和寶寶的發展密不可分,在不同的年齡,培養的重點及做法也會有所不同!


0〜2歲:作息規律最重要!

照顧者主導的時間管理
有了小寶寶以後,爸比媽咪的生活重心逐漸轉移到孩子身上,殊不知自己其實也是孩子一切生活中大大小小事物的重心。

許明珠園長表示,0〜2歲的嬰幼兒仍處於「他律階段」,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幾乎所有事情都需要大人為他安排、督促,因此,在這個階段與其說是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倒不如說是爸比媽咪必須管理孩子的時間!

而在此階段,管理的重點莫過於是調整寶寶作息時間的規律性,也就是希望寶寶的吃、喝、拉、撒、睡最好都能有個固定的時間,這樣不但對寶寶的身體好,對爸比媽咪而言也會大大減輕照顧上的負擔,同時亦能讓孩子從小養成作息規律的好習慣。


3個月大開始調整
胎兒在母親的子宮裡是經由臍帶和胎盤來獲得養份,從來不曾忍受過飢餓的感覺,也沒有等待媽咪餵哺的經驗,此外,在子宮裡也沒有白天和黑夜之分,因此,新生兒一開始一定無法適應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及爸比媽咪的作息時間。


新北市汐止忠厚公共托育中心教保組長陳明玉表示,在孩子3個月大之前,照顧方面還是以他們的生理時鐘為基準就好,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不用在吃或睡上刻意調整時間,只要注意白天別讓他們睡太久,以免晚上整晚不睡。


紀錄寶寶作息時間
但是,在這段順著孩子需求的時間裡,對於時間管理,爸比媽咪也不是什麼都不做的唷!陳明玉組長指出,在這3個月裡,父母應該對孩子的一切作息(包含吃、喝、拉、撒、睡)做詳細的觀察和紀錄,過一陣子,爸比媽咪將會發現寶寶的生理時鐘隨著生理發展上的成熟而越來越規律,這時,就可以根據記錄,固定在寶寶容易餓的時間餵他,在他想睡的時候哄他入睡,再慢慢做些微的調整,直到能夠與家中原有的作息相配合,逐步形成孩子規律的作息習慣。


6個月後是關鍵期
許明珠園長表示,6個月大以後,孩子的睡眠時間會逐漸減少,活動的時間逐漸增加,生活中不再只有吃和睡,還多了遊戲和與外界互動的時間,此時爸比媽咪對孩子作息時間的規律性就要更加留意和堅持,若是孩子沒辦法在這段時間裡維持固定的作息習慣,將來等到1、2歲再來調整,就要花上更多時間。


2〜4歲:帶領孩子認識時間

時間是一段、一段的事情所組成

隨著孩子能力逐漸增強,再配合先前規律作息的養成,他會漸漸體悟到時間其實是由一段、一段的事情所組成,而且在做這些事情的同時,時間也會跟著流逝。爸比媽咪應該進一步讓孩子知道,即使我們沒有做這些事情,時間還是會過去,白天還是會變成晚上,但是我們就因此少掉一天了,所以應該把握時間,用它們來做好多好多的事情!


利用唱數體會時間流逝
2歲之後,孩子可能已經具備數1、2、3…的唱數能力,爸比媽咪可以利用數字的順序,讓孩子體會時間流逝的感覺,例如食物還很燙時,陪著孩子一起從1數到20再開始吃,讓他感受時間如何在唱數的時候經過,事物在這段期間內又產生了什麼變化。


練習在預定時間內完成事情
許明珠園長指出,2〜4歲是孩子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這個階段裡,我們可以訓練孩子在預定的時間之內,完成某件他該做的事情,例如:吃飯,爸比媽咪可以事先告訴孩子這頓飯可以吃多久,但別忘了要以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來表達,像是時鐘長針從6轉到12…等說法,然後督促孩子盡量在這段時間內完成,如此一來,不但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還能將時間的概念帶進過程裡。

不過,陳明玉組長提醒,有些時候假設時間不是那麼緊迫,爸比媽咪也可以配合一下孩子的速度,不一定每次都要催促孩子,畢竟很多事情是急不來的,舉例來說,孩子畫畫的時候,如果時間到了還沒有畫完,爸比媽咪千萬別跟孩子說:「下次要畫快一點知道嗎?」,反而應該思考下次是否給他更充裕的時間創作,或是跟孩子溝通:「我們先畫一半,下次再繼續畫好嗎?」。


不肯結束手邊的活動,怎麼辦?
有時候我們明明已經告訴孩子,看電視只能看半個小時,但是當時間結束,大家必須去吃飯或出門時,孩子卻出現「情境轉換」上的問題,不肯結束手邊正在進行的活動。

許明珠園長認為,這很可能是因為孩子根本不懂「半個小時」的意思,因此一點心理準備也沒有!建議爸比媽咪,下次再碰到這樣的情形時,可以在活動結束前5分鐘先提醒孩子,讓他有個緩衝時間,提醒的方式除了口頭預告外,爸比媽咪也可以發揮創意,例如:利用「制約法則」,每次在出門前先播放一段固定的音樂,讓孩子聽到音樂時身體能下意識的「動起來」,此外,也要一邊告訴孩子,停止這項活動之後,待會要做些什麼,有哪些好玩的事情會發生,讓他心理上能夠接受,就不會賴在原地不肯離開了。


想要什麼,先等一等!
這個階段的孩子,經常想要什麼就要馬上得到,如果不給他們,他們可能就會大吵大鬧。許明珠園長認為,2歲以前的孩子,他們的時間觀念就只有「現在」,但2歲之後,爸比媽咪應該開始教導孩子「等一下」的概念,這能培養他們的未來感,是奠定時間管理能力的基礎。

但是必須注意,對於越小的孩子,就越不能讓他們等太久,否則他們一定會失去耐性。如果孩子會數數或是看時針、分針了,爸比媽咪應該具體的告訴他們「要等多久」,這也是一個延長孩子耐性的好方法,例如:從1數到20媽咪就好了,或是分針走到12我們就去買冰淇淋。


4〜6歲:帶領孩子管理時間

從1天開始計劃起
4〜6歲的孩子,爸比媽咪可以開始協助他們管理自己的時間,例如規劃、安排自己未來的行程。許明珠園長建議,讓孩子先從1天的時間開始規劃起,例如:星期日想要做什麼,但這並不代表可以讓他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於時間管理還處於「練習階段」,爸比媽咪還是要從旁輔助他們,畢竟,有很多大人都還不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我們又如何能夠期待如此年幼的孩子可以自己做到?
陳明玉組長也認為,在陪孩子練習管理時間時,爸比媽咪一定要跟孩子討論,可以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安排?」,聽聽他的理由,並提供適當的引導,假如有需要調整的部分,也要跟他解釋原因,此外,提供孩子自己計劃的時間也要漸進式的增加,不要一下子讓孩子規劃一段很長的時間,之後又因為不可行而全盤推翻他的計畫,這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意見沒有被父母尊重,不但會損害其自信心,也會讓他們對管理時間失去了興趣。


分辨事情的重要次序
在前一個階段裡,我們已經帶領孩子體會過時間的流逝感,從4歲起,爸比媽咪應該進一步教導孩子「時間有限」的觀念,以及分辨事情重要順序的能力,因為時間過完了就沒有了,所以培養孩子對事情輕重緩急的判斷,讓他們知道什麼事情一定要馬上先做,什麼事情可以等一下再做,也是時間管理能力重要的一環。

在這個過程當中,父母自身的態度和情緒表現也是非常重要的,對於較為輕鬆、不重要的小事,爸比媽咪就要以輕鬆的態度面對它,相對的,對於較為緊急且重要的大事,爸比媽咪就要比較堅持、嚴肅。最忌諱的是,有些情緒化的家長不論對大事小事都情緒激動,或是某些過於冷靜的家長,對待所有事情都用比較冷漠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是無法學會如何判斷事情輕重緩急的喔!


為孩子準備時間工具
陳明玉組長建議,孩子4、5歲以後,爸比媽咪可以為他們準備一本專屬的小月曆,讓他們自由的在上面做紀錄,以塗鴉或符號記下自己每天的心情和計畫要做的事情,一開始可以先從他的生日開始標示,因為孩子最關心對自己來說特別的節日,可以用倒數生日的方式吸引孩子使用月曆來認識時間,爸比媽咪也要多和他們互動,看看他們記下哪些東西,詢問並和他們討論,孩子比較容易一直維持這樣的習慣。

此外,許明珠園長表示,差不多在孩子5歲以後,爸比媽咪可以提供手錶來增強他們的時間概念,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可能已經認識很多時間的詞彙了,但是缺乏具體的憑據,例如經常聽到大人說8點要看電視,他會感到很疑惑:「從哪裡可以看得到8點?」,對於比較小的孩子,可以先提供電子錶,看數字會比看時鐘容易。陳明玉組長提醒爸比媽咪,可以從孩子最喜歡的事物下手,吸引他們注意時間,例如孩子最喜歡看海棉寶寶,就要跟他們強調海棉寶寶是在傍晚6:30分播出,請他們留意自己手錶上的時間。

其實,自然界的景象也是很棒的時間工具,從小,爸比媽咪就可以帶著孩子觀察周遭的環境,太陽出來了就是白天、月亮和星星出現了就是晚上、天氣很熱就是夏天、樹葉紅了就是秋天,只要爸比媽咪多用心,認識時間的工具是無所不在的!

讀繪本也可以認識時間!
這個月,小編也要推薦2本和時間有關的繪本,因為孩子最喜歡聽故事、看故事,爸比媽咪可以藉由故事情節的進展,帶領孩子一同熟悉時間的概念!


1.書名:《好餓的毛毛蟲》
作者:艾瑞.卡爾
譯者:鄭明進
出版社:上誼
簡介:
一隻剛出生的小毛毛蟲,拖著餓扁的肚皮,一步一步往前爬,鍥而不捨的找東西吃…。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利用打洞的特殊效果,呈現毛毛蟲蛻變為蝴蝶的過程,同時也用其拼貼的特殊圖畫,介紹了10多種食物,和星期天到星期一的名稱,加上紙版書的形式與圓角的設計,成為一本不可多得,能讓幼兒享受多種閱讀樂趣的玩具書。


2.書名:《慌張先生》

作者:賴馬
出版社:信誼
簡介:
森林裡的大樹村,在傍晚要上演一齣好戲,動物村民開開心心打扮好自己,然後從家裡出發,準備看戲去。只有慌張先生在家裡睡覺睡到戲快開演了,才慌慌張張的跳下床,一路往劇場直衝,還一邊擔心自己今天要演主角,卻可能遲到了,這可怎麼辦才好。等到慌張先生急急忙忙爬上舞台,才猛然發現,自己的戲,明天才要上演呀…。小讀者可以隨著每一頁的開展,調整時鐘的時針、分針,享受猶如玩具書的操作樂趣,並從觀察11隻動物在不同時間的動作,體會時間的進展所代表的意義。


爸比媽咪的備忘錄

從生活中引導孩子
時間對於5歲以下的幼兒來說,是非常抽象的名詞,爸比媽咪在帶領孩子認識時間的過程裡,必須經常思考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和具體的工具來引導孩子逐步理解抽象的概念,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特別是在孩子開始學講話以後,爸比媽咪可以經常將時間的詞彙加入日常對話中,例如:早上起床要喝奶奶、晚上要洗澡澡…等,讓孩子能夠將日常生活的事件與時間詞彙做連結,進而真正了解這些詞彙的意涵,隨著孩子的成長,可以應用的詞彙將會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精細,爸比媽咪該做的,就是增加他們練習的機會,以便將來能夠正確的應用。


以身作則,作孩子的榜樣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而言,父母是他們主要的學習模仿對象,爸比媽咪的作息如果本身就不規律,或者做事拖拖拉拉、不守時,孩子自然也會有樣學樣。許明珠園長提醒,在培養孩子時間管理能力的過程裡,最忌諱父母本身因著自己的心情、社交行程而擾亂孩子的作息,例如:心情好或朋友來家裡玩就允許孩子晚睡,如此一來,孩子無法理解為什麼有時候必須準時睡覺,有時候卻可以晚睡,爸比媽咪說服孩子規律作息的理由也會變得站不住腳!

不過,陳明玉組長從家長的角度出發認為,除了照顧孩子之外,爸比媽咪本身一定還會有一些自己的事情必須處理,為了避免孩子因為想和大人繼續互動而耽誤睡眠時間,建議到了孩子該睡覺的時間,不妨先放下手邊的工作哄他們入睡,等孩子睡著之後,再接著進行還沒完成的事情。



許明珠
現職:臺北市立育航幼稚園園長
私立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兼任助理教授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國民教育輔導團幼兒教育輔導員
學歷: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博士
經歷:臺北市南港區成德國民小學附設幼稚園教師兼園長


陳明玉

現職:新北市汐止忠厚公共托育中心教保組長陳明育
學歷: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二專幼兒保育科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二技幼兒保育系
經歷:恩平托兒所保育人員
佛瑞斯特托兒所保育人員
華幼親子館活動老師

諮詢/臺北市立育航幼稚園園長許明珠、新北市汐止忠厚公共托育中心教保組長陳明玉
攝影/超脫兒童攝影
演出/漂亮媽咪:陳冠蓉;可愛寶寶:楊晟希
引用: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li/baby-life/7231/133053120013416047005.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童童媽咪 的頭像
    童童媽咪

    童童媽咪之幸福小家庭

    童童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